2021年7月21日,科技部向全国政协委员,甘肃自然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剑平同志回复了《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案答复的函》。对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国家微生物种业体系建设等提案给予了答复。有关信息梳理如下。
第3532号提案(科学技术类133号)答复函中表示:
关于加强我国微生物种业保护的顶层设计。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谈判过程中,农业农村部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参与谈判,支持开展更可行的遗传资源惠益分享政策制定,推动发达国家更多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
关于加快推动国家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农业农村部已将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中期库改扩建项目纳入《“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组织相关单位对全国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状况进行了摸底,经反复论证,初步确立了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整体规划与布局。
关于大力支持微生物种业基础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强化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开展保护单位确定、资源登记等工作。重点围绕支撑种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发挥作用,鼓励相关科研单位、涉农高校、企业等围绕种业科技创新、种源自主创新等领域成立新的联盟,发展壮大已有联盟,切实推动联盟围绕种业科技创新等开展协同攻关,助力提升国内种业自主创新水平。
建议进一步强化国家微生物种业体系建设
微生物种业与农业生产、生物育种、医药食品、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服务国计民生的核心要素。在农业领域
微生物种业与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业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农业种业体系,在医药食品、人民健康、生态环境行业
微生物种业是典型的战略性产业。依托微生物种业支撑的微生物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农业、医药食品、人民健康、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我国微生物种业创新与应用发展迅猛,进步明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微生物种业依然存在诸多卡脖子技术亟待破解,如优良菌种资源短缺、核心技术薄弱、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种业管理法规等。另外还有以下具体问题:
-
微生物种业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薄弱。与美、日等技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微生物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分离技术、商业开发等方面仍然比较落后,在优良菌种资源选育技术方面更是短板。目前,我国微生物产业中菌种生产性状普遍不高,并且绝大多数优良菌种掌握在国外种业巨头手中。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食用菌产业年产量达数千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5%,但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大都来自国外,如金针菇、蟹味菇、杏鲍菇等母种来自于日本,每瓶菌需向日本交纳品种费。
-
核心优良菌种自主率低。优良菌种是微生物种业发展的关键,但目前我国核心优良菌种极低的自主率,已严重制约了我国微生物产业的发展。据相关统计资料:我国抗生素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约占全球产值的50%,但优良菌种自主率不足10%。我国维生素发酵产值近500亿元,占全球维生素发酵产能的80%,但优良菌种自主率不足20%。我国氨基酸产业产值超过500亿元,占全球产能的60%以上,但优良菌种自主率不足5%。我国益生菌的产值超500亿,占全球产值的17%,而优良菌种自主率不足10%。更尤甚,酸奶产品发酵乳的优良菌株几乎100%依赖国外进口。
-
微生物菌株资源引进日趋困难。欧美发达国家利用规则制订及科技领先的先发优势,在微生物菌株资源方面占有绝对的主导权,已建成多个权威微生物保藏机构。如美国ATCC现有各类微生物资源12万余株,其中细菌约3.5万株,模式菌株1.4万,还有德国DSMZ、荷兰CBS、比利时BCCM、日本JCM和韩国KCTC等,这些资源中心收集了全球绝大部份公开保藏的微生物资源,建立了以模式菌株和标准菌株为核心的资源壁垒。以前,在国际生物资源公约框架下,微生物菌株的引进工作基本顺利,但随着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菌株资源引进工作日趋困难,我国有些机构甚至被列入黑名单,阻碍了我国微生物产业的发展。
-
本土微生物资源发掘不足且资源流失严重。自1999年起,我国通过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支持等方式,积极推动了国内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但本土微生物资源发掘力度仍显不足,微生物资源死亡和丢失情况常有发生。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缺少大型的模式及标准菌株资源库,以及综合性生物遗传信息数据库等。美国ATCC拥有1.4万种模式菌株,德国DSMZ拥有近万种,我国国家级保藏机构的模式菌株资源尚不足0.5万种。全球微生物资源领域主导权长期被发达国家控制,致使我国微生物模式菌株实物资源和信息主权安全受到潜在威胁。
面对我国微生物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如下建议:
-
加强我国微生物种业保护的顶层设计。加强微生物种业管理体系建设,针对微生物种业发展、菌种资源管理、微生物生物安全等级等方面内容,建立更加明确的法律法规。资助国际原核生物系统学委员会官方会议在我国召开,支持学术界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获取遗传资源和公正公平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协定书》等国际法律法规框架下,参与制定利于我国微生物种业发展的国际规则,织牢微生物种业安全网,为我国微生物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
加快推动国家微生物种质资源科学大装置建设。目前,我国有9个国家级菌种保藏中心,多个地方院所和高校也有自己的菌种库,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力量分散和薄弱,亟需加强微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议尽快推动国家微生物种质资源科学大装置建设,大力支持超大型微生物资源库、模式与标准菌株库、区域特色菌株库、生物遗传信息库建设。对现有菌株保藏中心进行整合,做大做强基础资源库。实施我国微生物组、未/难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等研究计划,加强本土功能微生物资源发掘,提升我国微生物资源多样性与总量。
-
大力支持微生物种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建议成立国家农业微生物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国内大联合、大协作,突破一批微生物种业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微生物资源品种,使我国微生物种质资源选育与评价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本土高性能菌株的选育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微生物产品研发,推动微生物种业开发产业化。
1、阮志勇,民建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郭静利,民建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办战略规划办常务副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