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至27日,第二届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愿景工作坊在甘肃酒泉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牵头主办。来自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及环保团体的百余位专家,围绕“十五五”及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政策机制、技术创新与绿色金融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现场
2025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能源发展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风电、光伏实现跨越式发展。可再生能源已从政策驱动全面转向市场驱动,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全球低碳转型的重要力量。面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外送、体制机制等深层挑战,我国需要在技术创新、市场改革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协同推进,尤其应将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十五五’和长期可再生能源目标设定”议题下,发言专家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四五”以来,新增装机连续五年达到亿千瓦级。面向206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的碳中和目标,风电、光伏总装机将在2060年达到60-80亿千瓦。然而,消纳压力增加、市场机制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征的适配性不足、土地与用海约束趋紧等挑战仍然制约着可再生能源的更高比例接入。相关专家建议,应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相关机制,完善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规划协调,落实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实现
“陆海并进、集散并举”的布局优化,完善符合新能源发展特性的市场机制,完善促进可再生能源消费机制。

会议进行讨论交流
在“‘十五五’和长期可再生能源目标下的政策途径”议题中,发言专家分析指出,截至
2024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提前六年完成2030年12亿千瓦的国家目标。基于EPS模型预测,在
“双碳”情景下,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有望达到2020年的2.7倍,其中风电光伏装机增长约3.7
倍。目前已有18个省份提出2030年风光装机目标,合计达12.56亿千瓦,整体超出国标,但部分东部用电大省目标偏保守,增速低于实际发展与模型预期。该专家建议,对于电力需求增幅较大的、可再生发电量增长慢于电力需求增幅的地区、以及已经超额完成“十四五”甚至 2030年目标的地区,应着重提升可再生装机和消纳目标。与此同时,各地区均需进一步科学规划和平衡装机增长与电力系统支撑能力的关系。

会议讨论发言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赴甘肃瓜州和敦煌,重点调研了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日月重工(甘肃)有限公、三峡恒基能脉“双塔一机”光热储能一体化项目、敦煌光电博览园及大成聚光热电基地,深入了解了光热发电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成果。
与会人员参观甘肃金风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与会人员参观三峡恒基能脉“双塔一机”光热储能一体化项目
通过为期四天的研讨与调研,与会专家从政策规划、技术创新、产业链安全到实地应用,全方位梳理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议题与前沿实践。工作坊在凝聚共识、促进跨界合作的基础上圆满结束,为推动“十五五”期间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